咨询热线:400-123-4567
您当前的位置: im电竞 > im电竞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NEWS

im电竞新闻中心

行业动态

im电竞产品发展规划范例6篇

发布时间: 2024-04-26 次浏览

  im电竞产品发展规划范例6篇根据《成都市工业发展布局规划纲要(-2020)》,双流西航港开发区布局规划为:教育科研产业园、光电产业园、机械产业园、食品加工产业园、制药产业园、材料产业园以及相应配套产业园。《成都市产业布局规划纲要》明确将双流开发区列为成都市的医药食品、机械电子、光电及新材料基地,具有以四川大学、中科院光电/!/所等为龙头的教育科研基地。

  双流县依托与国际机场和成都物流园区紧临的优势,逐步引进品牌企业入驻开发,引导横向集中、协作配套、规模经营,重点发展以航空食品为主的高附加值产品,主动融入临空经济圈,构建与临空经济相适应的产业集群。

  双流县共有食品企业近300家,其中规模以上食品企业48家,主要分布在九江、东升、华阳、西航港街道、黄水、彭镇等镇(街道)和西航港经济开发区,包括农产品深加工、果蔬菌类深加工、航空食品、畜禽肉制品和软饮料5大类。,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54.7亿元,同比增长41.6%;利润总额达16.96亿元,同比增长61.5%;利税总额达22.17亿元,同比增长51.1%。其中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8.44亿元,利润总额1.59亿元,利税1.93亿元。分别占全县企业的15.1%、9.4%、8.7%。销售收入上亿元食品企业有7户。以西航食品、川航汉莎食品、嘉里粮油公司为龙头的绿色食品加工产业。从而形成了食品主导产业集群,具有强劲的发展后劲。绿色食品产业在双流县域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较为突出。

  在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县食品产业体系基本形成。航空食品、饮料制造、调味品加工、粮油加工等初具规模,有较强的生产能力和管理水平。四川嘉里粮油工业有限公司、成都市天味食品有限公司的“金龙鱼”、“好人家”等已取得中国驰名商标等,部分企业目前正在争创省、市著名商标和国家、省名牌等,冬草莓、枇杷分别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全县获无公害、绿色农产品、有机食品认证的农产品分别达38个、28个、23个。

  2、结构不够合理。从行业结构看,粗加工多,深加工和精加工少;从产品结构看,产品品种花色少、档次低、包装差、产品更新换代慢,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求变化。

  3、市场、加工、原料、基地产业链尚未形成。分散的农业生产提供的原料在品种、品质、规模等方面尚不能适应食品产业的要求,没有走上最好的原料、生产最好的产品、卖最好价钱,获最佳效益的轨道。

  食品产业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国民经济发达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根据“工业强县”战略的要求,从食品产业实际出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农业产业化(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契机,以提高食品工业技术水平、经济效益和确保食品质量与安全为目标,加大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和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统筹规划、合理布局im电竞官网、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立足小康社会对食品工业可持续快速发展

  2、20__年,食品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12.55亿元,利税总额64.94亿元,基本保持年递增25%的水平。以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为龙头,实现食品产业集聚发展。

  ——建好六个基地。即充分利用双流所具有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基础优势,以金桥、太平、永安等镇为重点,着力建设好无公害蔬菜、水果生产基地,其中有全国最大的万公顷太平枇杷基地和5万亩冬草莓基地;以彭镇、黄甲、华阳、三星等镇为重点,着力建设好无公害畜禽生产基地;在草莓、枇杷、破季菜、四季苔韭等果蔬主产地适中区(如金桥的昆山都市农业园、新兴万亩特色蔬菜产业园区),着力建设好果蔬深加工基地;在肉鸭、云崖兔主产地适中区(如华阳、三星),着力建设好小家禽深加工基地;在麻羊、生猪主产地适中区(如黄甲、彭镇),着力建设好畜制品深加工基地;以九江外贸出口加工产业区和蛟龙工业港(九江蛟龙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为重点,着力建设好出口食品加工基地。

  ——抓好六大行业。以嘉里粮油公司为主导,大力扶持以本地资源为主要原料的深加工企业,切实抓好植物油加工业;以西航食品和汉莎公司为重点,切实抓好

  航空食品业;以豪吉、台青、天味等企业为依托,切实抓好调味品加工业;以东平肉联厂、豪吉鸡精为龙头企业,以不断扩大熟肉制品比重为突破,切实抓好畜禽加工业;以东誉、久和、宏林等企业为重点,切实抓好果蔬及菌类加工业;以统力和黄龙溪、牧山茶叶为主,切实抓好软饮料制造业。——采取六项措施。一是加强对产业发展的领导;二是制定食品企业招商引资目录,加大食品企业引进力度;三是加大企业技术创新和投入力度,鼓励企业研制和开发新产品;四是大力实施“名企战略”,加大对重点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一批知名企业;五是大力实施“名牌战略”,着力加强食品质量管理,加速培育一批“双流产”食品知名产品;六是完善一系列扶持政策,努力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1、切实做好各项基础性工作。推进双流食品产业发展,整个推进工作包括“服务、引导、协调”等,做大做强航空食品、粮油深加工、农副产品深加工等食品主导产业。一是要加强与市经委和市推进办的联系,主动争取市级主管部门的指导和支持,并及时掌握全市推进食品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和措施,促进本地食品产业的发展;二是要加强与县内主要企业的联系,进一步收集并整理相关信息,建立起详细的资料库;三是要建立健全产业推进工作的运行机制,重点要明确工作职责、细化目标任务、制定考核办法,有序推进食品产业工作,与相关职能部门及时沟通协调,在全县形成产业推进、整体联动的格局;四是要广泛采集与食品产业有关的信息,定期编制具有一定深度和参考价值的《双流食品产业信息》,及时反映相关的政策法规、业内动态,为领导决策和县内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好务;五是要充分发挥食品行业协会的作用,进一步关注行业发展动态,加强行业预警,做好协调服务工作,确保食品产业持续快速增长。

  2、加大食品产业大企业培育力度。今年,我县已将嘉里粮油、西航食品2户企业列入我县快速成长壮大类和经济效益增长迅速类大企业培育计划。,嘉里粮油实现销售收入12.6亿元,利润5200万元,税金900万元,预计20__年实现销售收入34亿元,利润1.5亿元,税金5000万元;西航食品实现销售收入1.14亿元,利润1675万元,税金1241万元,预计20__年实现销售收入2亿元,利润3000万元,税金3000万元。

  3、实行分类指导,突出食品产业资源优势和产品特色,引导形成绿色食品产业链。围绕大企业培育,逐步建设一批大规模、标准化的产品和原料生产基地,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化龙头企业,增强产业整体竞争优势。

  4、积极扶持,鼓励发展。在产业政策、信贷政策、税收政策、技术改造投入政策等方面做好研究和争取工作。加强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推进食品企业技术进步。一是加大企业自主创新,大力开发新产品。二是重视企业技术改造,不断引进新设备,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三是推广应用新技术。大力推广生物工程、新型保鲜贮存、膜处理、超临界萃取、低温真空干燥技术、微电子控制、微波、无菌包装等高新技术在食品企业中的应用,提高我县食品企业科技含量、提高资源转化率、提高食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

  6、加大监督力度,实施名牌战略。一是继续鼓励品牌建设,对取得中国驰名商标、省(市)著名商标和名牌的企业实施奖励和扶持;二是建立切实可行的监督体系,加大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力度,为培育我县品牌食品企业和产品营造良好的环境。加大对不符合生产条件的生产企业及经营伪劣、假冒产品网点的监督力度。三是强化对食品广告的管理,实行食品广告证明制度,对我县名优食品,媒体应加大力度广泛宣传。

  近年来,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一直不容乐观,地沟油和的塑化剂等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已然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影响着国民的正常生活[1]。在人类食品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农副产品,包括农、林、牧、副、渔五大产品,这些产品每日都大量地供给到人们的餐桌上。传统的农副产品一般是自产自销的,没有品牌,也没有规模和统一性。目前,一些农副产品生产者已经意识到品牌及产品质量的重要性,其生产的绿色食品,以优良的品质打入了市场。

  绿色食品是指安全、无污染、经过专门机构认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环保健康食品。严格地讲,绿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按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的营养类食品[2]。发展绿色食品是发展绿色农业和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的有效途径之一。

  我国从1990年起开始发展绿色食品,1992年成立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3],经过22年的努力,我国绿色食品生产已经初具规模,逐步建立并完善了绿色食品标准体系和绿色食品认证制度,建立并全面推行了绿色食品监管制度等。随着绿色食品产业的不断发展,一些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生产条件优越的地区,开始建立起了绿色食品基地。截止到2011年底,全国已有340个县(农场)创建了479个标准化基地,全国绿色食品企业总数超过6 700家,产品总数1.7万个,年销售近3 000亿元,出口额约23亿美元,环境监测面积0.16亿 hm2以上[4]。绿色食品已成为新时期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引领城乡居民安全优质食品消费的一个热点。绿色食品产业的形成,也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食品安全水平等问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在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首先,我国国民对于绿色食品的消费缺乏认识,妨碍了绿色食品信息的传播。绿色食品的价格较高,使得中低收入者缺乏足够的购买能力。其次,绿色食品的生产规模普遍较小,品种单一。从事绿色食品生产的从业者认为生产绿色食品的风险较大,因此没有大规模的生产投入,不同的农业垦区只适合一种或几种食品的生产,使得生产品种相对单一,没有强劲的市场竞争力。同时绿色食品质量保证体系不健全也是一个主要问题[5-7]。

  另外,我国绿色食品的产业以及绿色食品产业基地往往存在着先污染后治理的巨大问题。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标准体系认证了的绿色食品产业基地,经过了几年的生产,由于绿色食品生产者的环保意识差,为了提高效益,不惜破坏原有的农业生态环境,将废水废渣直接排入河流,将垃圾直接倾倒在基地周围,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使得原本符合绿色食品产业基地标准的垦区不再符合国家的标准,在这样的环境下生产的食品不再是符合标准的绿色食品,导致此垦区的经济价值贬值,造成了极大的土地资源浪费。由于一直都没有有效的方法解决绿色食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对绿色食品生产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在规划编制阶段对规划实施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的过程[8]。规划环评实质上属于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全局性,能从源头上防止环境污染。2003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简称《环评法》)正式颁布并实施。2009年10月1日国务院出台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9]正式实施,在《环评法》的框架下,进一步明确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实施主体,相关各方面的法律责任、权利和义务。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领域,而绿色食品产业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属于环境影响评价中规划环评的新领域,目前这项工作仍然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步骤可以大致分为4步,分别是规划研究、环境背景调查、环境制约因素判别、规划环境影响识别与预测[10]。

  2006年国家环保部在内蒙古自治区、大连市和武汉市等第1批试点地区进行了规划环评,取得了成功经验。此后,又陆续批准江苏省、湖北省、宁波市、芜湖市、广州市为规划环评试点省份和城市,河北省、山东省、吉林省、上海市、天津市、杭州市等许多省市也相继配套出台了多项地方性规章制度[11],有力推动了规划环评的实施。由于我国引入战略环境评价较晚,从而属于战略环境评价范畴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践相对落后。目前已完成的区域规划环评有长春经济开发区规划、沈阳市浑南新区规划、厦门东海岸开发区规划、厦门城市总体规划环评等[12]。

  五大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环渤海、北部湾、成渝、海峡西岸和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五大区域战略环评涵盖15个省,67个地级市,国土面积约110万km2,涉及石化、能源、冶金、装备制造等10多个重点行业,以及发改、财政、国土、建设、环保等多个部门。项目集聚了中国环科院、环保部发展中心、环保部华南环科所、上海市环科院、中科院地理所、清华大学等国内一流科研院所,参加单位及协作单位共计近百家。开展范围如此之大、行业覆盖如此之广、参与部门和单位如此之多的区域性战略环评,在我国还是第一次。五大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境评价项目的基础性工作目前已基本完成,技术成果已经在相关区域重点产业布局和重大项目的环保准入中得到体现[13]。

  2012年1月2日,我国环境保护部开展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环境评价,是继五大区域战略环评之后环境保护部组织开展的又一重大区域性战略环评。开展西部大开发战略环评,是区域性战略环评的一次拓展和深化,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14]。

  我国绿色食品产业迅猛发展,然而大部分的绿色食品产业和绿色食品基地往往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忽视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因此,对绿色食品产业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绿色食品要取得长足发展,必须加强基地建设。通过规划环评的方式对基地的建设进行规划和评价,从而从源头上杜绝环境污染的发生。使得绿色食品从始至终不经受任何的污染,产业基地也实现零排放。其次,通过把对环境的考虑纳入到规划的制定过程中,建立一种环境、经济和社会综合的决策机制,从而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制定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报告书,使得绿色食品基地在建设初期就有章可循并且逐步做到细节化[15]。最后,规划环评对于绿色食品基地来说可以进一步完善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统筹规划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实施步骤可归纳如图1。

  国内许多学者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和技术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朱坦、尚金城、包存宽等[16-18]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进行了深入探索。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国内仍然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在我国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所以目前尚无通用成熟的理论和技术方法,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借鉴一些理论[19]。这些理论能够运用到绿色食品的规划环评当中,起到很大的指导性作用。

  在技术方法方面,《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中罗列了规划环评的一般方法。张媛等[20]将导则中的方法与实际应用中的一些方法进行了整合和分类,如表1。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方法是规划环评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绿色食品产业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更多的是要应用更加切合实际、在实践中更加正确的技术方法作为评价方法,多种方法的集成是绿色食品规划环评的方法特点,针对不同评价类型,选择不同的评价方法,综合各种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选择出一种或几种特定的方法进行评价。

  3.2.1 生命周期评价 生命周期评价也称作“生命周期分析”、“生命周期方法”等。生命周期评价是编制和评估产品生产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的输入输出和可能的环境影响[21]。归纳起来就是4个部分的工作:目的与范围的确定、清单分析、影响评价和生命周期解释[22]。

  摘 要:对我国的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以及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别进行了阐述和探讨,提出了一系列适用于开展绿色食品产业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和技术方法。期望为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有益借鉴。

  近年来,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一直不容乐观,地沟油和的塑化剂等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已然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影响着国民的正常生活[1]。在人类食品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农副产品,包括农、林、牧、副、渔五大产品,这些产品每日都大量地供给到人们的餐桌上。传统的农副产品一般是自产自销的,没有品牌,也没有规模和统一性。目前,一些农副产品生产者已经意识到品牌及产品质量的重要性,其生产的绿色食品,以优良的品质打入了市场。

  绿色食品是指安全、无污染、经过专门机构认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环保健康食品。严格地讲,绿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按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的营养类食品[2]。发展绿色食品是发展绿色农业和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的有效途径之一。

  我国从1990年起开始发展绿色食品,1992年成立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3],经过22年的努力,我国绿色食品生产已经初具规模,逐步建立并完善了绿色食品标准体系和绿色食品认证制度,建立并全面推行了绿色食品监管制度等。随着绿色食品产业的不断发展,一些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生产条件优越的地区,开始建立起了绿色食品基地。截止到2011年底,全国已有340个县(农场)创建了479个标准化基地,全国绿色食品企业总数超过6 700家,产品总数1.7万个,年销售近3 000亿元,出口额约23亿美元,环境监测面积0.16亿 hm2以上[4]。绿色食品已成为新时期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引领城乡居民安全优质食品消费的一个热点。绿色食品产业的形成,也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食品安全水平等问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在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首先,我国国民对于绿色食品的消费缺乏认识,妨碍了绿色食品信息的传播。绿色食品的价格较高,使得中低收入者缺乏足够的购买能力。其次,绿色食品的生产规模普遍较小,品种单一。从事绿色食品生产的从业者认为生产绿色食品的风险较大,因此没有大规模的生产投入,不同的农业垦区只适合一种或几种食品的生产,使得生产品种相对单一,没有强劲的市场竞争力。同时绿色食品质量保证体系不健全也是一个主要问题[5-7]。

  另外,我国绿色食品的产业以及绿色食品产业基地往往存在着先污染后治理的巨大问题。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标准体系认证了的绿色食品产业基地,经过了几年的生产,由于绿色食品生产者的环保意识差,为了提高效益,不惜破坏原有的农业生态环境,将废水废渣直接排入河流,将垃圾直接倾倒在基地周围,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使得原本符合绿色食品产业基地标准的垦区不再符合国家的标准,在这样的环境下生产的食品不再是符合标准的绿色食品,导致此垦区的经济价值贬值,造成了极大的土地资源浪费。由于一直都没有有效的方法解决绿色食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对绿色食品生产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在规划编制阶段对规划实施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的过程[8]。规划环评实质上属于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全局性,能从源头上防止环境污染。2003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简称《环评法》)正式颁布并实施。2009年10月1日国务院出台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9]正式实施,在《环评法》的框架下,进一步明确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实施主体,相关各方面的法律责任、权利和义务。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领域,而绿色食品产业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属于环境影响评价中规划环评的新领域,目前这项工作仍然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步骤可以大致分为4步,分别是规划研究、环境背景调查、环境制约因素判别、规划环境影响识别与预测[10]。

  2006年国家环保部在内蒙古自治区、大连市和武汉市等第1批试点地区进行了规划环评,取得了成功经验。此后,又陆续批准江苏省、湖北省、宁波市、芜湖市、广州市为规划环评试点省份和城市,河北省、山东省、吉林省、上海市、天津市、杭州市等许多省市也相继配套出台了多项地方性规章制度[11],有力推动了规划环评的实施。由于我国引入战略环境评价较晚,从而属于战略环境评价范畴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践相对落后。目前已完

  成的区域规划环评有长春经济开发区规划、沈阳市浑南新区规划、厦门东海岸开发区规划、厦门城市总体规划环评等[12]。

  五大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环渤海、北部湾、成渝、海峡西岸和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五大区域战略环评涵盖15个省,67个地级市,国土面积约110万km2,涉及石化、能源、冶金、装备制造等10多个重点行业,以及发改、财政、国土、建设、环保等多个部门。项目集聚了中国环科院、环保部发展中心、环保部华南环科所、上海市环科院、中科院地理所、清华大学等国内一流科研院所,参加单位及协作单位共计近百家。开展范围如此之大、行业覆盖如此之广、参与部门和单位如此之多的区域性战略环评,在我国还是第一次。五大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境评价项目的基础性工作目前已基本完成,技术成果已经在相关区域重点产业布局和重大项目的环保准入中得到体现[13]。

  2012年1月2日,我国环境保护部开展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环境评价,是继五大区域战略环评之后环境保护部组织开展的又一重大区域性战略环评。开展西部大开发战略环评,是区域性战略环评的一次拓展和深化,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14]。

  我国绿色食品产业迅猛发展,然而大部分的绿色食品产业和绿色食品基地往往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忽视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因此,对绿色食品产业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绿色食品要取得长足发展,必须加强基地建设。通过规划环评的方式对基地的建设进行规划和评价,从而从源头上杜绝环境污染的发生。使得绿色食品从始至终不经受任何的污染,产业基地也实现零排放。其次,通过把对环境的考虑纳入到规划的制定过程中,建立一种环境、经济和社会综合的决策机制,从而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制定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报告书,使得绿色食品基地在建设初期就有章可循并且逐步做到细节化[15]。最后,规划环评对于绿色食品基地来说可以进一步完善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统筹规划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实施步骤可归纳如图1。

  国内许多学者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和技术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朱坦、尚金城、包存宽等[16-18]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进行了深入探索。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国内仍然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在我国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所以目前尚无通用成熟的理论和技术方法,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借鉴一些理论[19]。这些理论能够运用到绿色食品的规划环评当中,起到很大的指导性作用。

  在技术方法方面,《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中罗列了规划环评的一般方法。张媛等[20]将导则中的方法与实际应用中的一些方法进行了整合和分类,如表1。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方法是规划环评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绿色食品产业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更多的是要应用更加切合实际、在实践中更加正确的技术方法作为评价方法,多种方法的集成是绿色食品规划环评的方法特点,针对不同评价类型,选择不同的评价方法,综合各种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选择出一种或几种特定的方法进行评价。

  3.2.1 生命周期评价 生命周期评价也称作“生命周期分析”、“生命周期方法”等。生命周期评价是编制和评估产品生产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的输入输出和可能的环境影响[21]。归纳起来就是4个部分的工作:目的与范围的确定、清单分析、影响评价和生命周期解释[22]。

  确定环境问题是非常复杂的,因此在判断整个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对于绿色食品产业是否有效以及规划时所遇到的环境影响时,应广泛使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绿色食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全过程的分析,从而确定绿色食品是否清洁生产,是否对环境产生影响,投入产出是否合理。在绿色食品产业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生命周期评价可以作为一种直接的评价工具,以此来评价绿色食品基地内的物质流、能量流在基地中的走势以及绿色食品清洁生产工序等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将物质在整个绿色食品基地的动态描画出来,进而对基地进行规划和评价。生命周期评价在农业应用上处于初级阶段[23],徐李娜等[24]指出生命周期评价是一种有效的清洁生产诊断工具,并对比了国际国内的生命周期评价对清洁生产的应用现状,指出了生命周期评价对于清洁生产判断的重要性,具有指导意义。张丽丽等[25]应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辽宁西部地区建平县两种玉米生产方式进行生命周期资源消耗与污染物排放清单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生命周期评价,为加强绿色食品产业的环境管理和减轻农业环境影响提供参考。

  3.2.2 生态承载力 生态承载力理论是指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在自我调节以及人类积极作用下健康、有序地发展,生态系统所能支持的资源消耗和环境纳污程度,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强度和一定消费水平的人口数量[26]。生态承载力是可持续发展科学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是判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分析手段。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承载力分析在战略、规划环境评价、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性,它是解决累积影响以及将战略环境评价与战略规划相融合的重要手段。

  生态承载力分析是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之间的关系,是将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相减,差值为正时称生态赤字,表示该地区人类负荷超过了其生态容量。差值为负时称生态盈余,表示人类负荷仍在生态环境的承载范围内[27]。

  因此,通过生态承载力分析在绿色食品基地建设之前,通过能值分析、生态足迹等一系列的方法,根据当地的各个环境因子以及人为活动的实际因素,通过生态模型、人均生态协调系数模型等一系列的计算模型得出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关系[28],从而确定当地的生态特点,根据数据进行合理规划。赵玉强等[29]结合沈阳市浑南新区社会经济发展预测结果,从水资源、土地资源、污染物、经济等几个方面对浑南新区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分析,并得出了可行性的改进方案。

  3.2.3 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 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与自然承载能力相协调,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和改善地球生态环境,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使人类的发展控制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生态可持续发展同样强调环境保护,但不同于以往将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对立的做法,可持续发展要求通过转变发展模式,从人类发展的源头、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评价是目前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热点和前沿。柴小青[30]总结了中外在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方面的特点,剖析了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改进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问题的框架思路和途径,对可持续发展评价遇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方法。

  循环经济实际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运用生态学的循环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开发活动,是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理念上的经济发展

  模式[31]。它根据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实现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最小的环境代价获取最大的发展效益的闭环流动经济。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进而提高环境效益和经济发展质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达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共赢局面[32]。

  绿色食品产业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要以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理论为中心,产业基地的规划和布局遵循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这两个理念。

  3.2.4 其他理论方法 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对绿色食品景观资源进行适当配置利用,对绿色食品基地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对生产高品位,高质量、优良的绿色无公害食品,对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3]。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简称g1s)[34-35]。在环境规划中,gis数据表达直观形象,输出的结果图形化,更便于为人们所接受。游娟等[36]借助gis的空间分析方法对北京市大兴区的绿色食品产业基地的环境适宜性进行定量评价;刘纯青等[37]运用gis技术选取滦南县自然植被、河湖水系、地质地貌、土壤类型、污染分布、道路体系等因子作为绿地系统布局的适宜性因子,从而确定了绿地系统的空间布局和发展方向。

  此外,规划分析、现状调查分析、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指标确定重大生态作用区和环境影响区空间识别[38]等等一系列的评价方法都是绿色食品产业的规划环评适用的方法。要按照实际情况具体制定评价方法。

  通过开展绿色食品产业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大大提高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的生产能力,从宏观上规划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避免在绿色食品产业建设时期产生重大的选址、规模、性质上的错误。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食品安全问题对国民健康的威胁,也可以促进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绿色食品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可持续发展角度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完善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方法有很大的科学价值。

  [1] 胡宏彬.近十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研究述评[j].当代社科视野,2011(9):26-33.

  [2] 苗雨君,王锦平.绿色食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7 (8):134-137.

  [5] 杨应松.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j].食品科技,2003(3):11-16.

  [6] 席晓东,杨柳.我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吉林工商学院报,2009,25(5):20-23.

  [7] 刘墨楠.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理论观察,2011,4(70):48-49.

  [8]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hj/t130-2003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s].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03.

  [10] 李慧.规划环评工作相关问题探讨[j].中国科技纵横,2012(6):230-232.

  [11] 田丽丽,徐鹤.武汉市“十一五“规划战略环境评价实践[j].湖南大学学报, 2007,34(8):61-64.

  [12] 焦彦欣,王敦球,江成.对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几点思考[j].资源环境与发展,2008(4):46-48.

  石化和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十三五”时期(2016年~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冲刺的五年,也是石化和化学工业加快转型升级、我国由石化工业大国向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十三五”规划是行业在经济新常态下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编制出台《石化和化学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作为“十三五”时期石化和化学工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对于石化和化学工业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国制造2025》等文件,推动石化和化学工业由大变强,促进行业持续科学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是正确研判形势,把握新常态下的发展特征。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石化和化工行业也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常态化的发展趋势和特征,面临着不同以往的重大挑战与机遇。《规划》贯彻落实了系列讲话精神,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刻把握新常态的特征,充分认识新常态下的新要求和新机遇,并以此作为开展“十三五”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

  “十三五”规划和新一轮工业不期而遇,我国石化和化工行业要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加快实现由大变强。石化和化工行业是传统大行业,在我国工业经济中占有很重,是中国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切实贯彻落实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精神,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化工大国转向化工强国。

  二是运用群众路线的方法,集中全行业智慧。编制“十三五”规划,是全行业的大事,《规划》编制过程中按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密切联系群众,深入一线调研,广泛听取基层群众的意见,充分吸纳群众智慧。多次召开各种形式的规划研讨会,请有关专业协会、地方行业协会、部分有代表性的石化和化工企业积极参与,力求做到集中全行业智慧,更多掌握翔实、可靠的依据,更为全面系统、准确地把握“十三五”石化和化学工业发展方向。

  《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转变作风,积极走群众路线,特委托《中国化工报》开设《“十三五”规划大家谈》栏目。以该栏目为载体,邀请行业各领域专家、企业负责人发表真知灼见,谈思路、提建议、说期望,在更广泛的范围内集中智慧,汇集正能量,为科学制定“十三五”规划提供参考。《“十三五”规划大家谈》栏目历时4个多月,共刊登署名文章86篇,总计15万余字,各子行业和业内骨干企业结合实际发表了对“十三五规划”的思考和建议。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一条从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开门搞规划,这个过程也是在全行业统一思想的过程,不仅有利于把握好规划方向,同样也有利于将来调动全行业力量实施规划。

  三是坚持问题导向、分类施策。我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化学品生产国和第二大石化产品生产国,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大而不强”。《规划》坚持问题导向,针对我国石化和化学工业存在的部分传统化工行业产能过剩、结构性短缺矛盾突出、工程化创新能力不足、产业布局集约化水平不高、安全环保节能水平有待提升等五大问题,提出了产品结构高端化、原料路线多元化、科技创新集成化、产业布局集约化、安全环保生态化的“五化”发展原则。

  《规划》针对不同品种,分类提出任务措施。如,针对我国化工新材料三分之一以上依靠进口的问题,《规划》提出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完善创新体系、突破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等措施,加快发展化工新材料;针对我国乙烯、对二甲苯等石油化工产品一半以上依靠进口的问题,《规划》提出通过有序推进七大石化产业基地及重大项目建设,增强烯烃、芳烃等基础产品保障能力;针对我国传统化工行业普遍存在程度不同的产能过剩现象,《规划》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出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任务措施,着力提高传统产业竞争力。

  四是更加注重安全、绿色发展。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化工围城”“城围化工”问题日益显现,石化和化学工业安全环境突发事件时有发生,行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的矛盾凸显,“谈化色变”和“邻避效应”严重制约了行业健康发展。为此,《规划》高度重视行业安全、绿色发展问题,提出了深入实施责任关怀、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开展智能化改造、推进危险化学品全程追溯、实施城市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转型或搬迁改造、完善化工园区基础设施配套,以及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加强重点污染物治理等措施,提高本质安全水平和资源能源利用效率。

  五是强调以提质增效为中心的发展方式。经过多年快速发展,产品短缺已不再是石化和化学工业的主要矛盾,产业发展模式也将由“量变” 向“质变”转变。因此,《规划》及时调整调控模式,在经济发展目标设计上,不再提出产值、收入等体现总量的指标,而用工业增加值增速、销售利润率等体现发展质量的指标替代;不再设定主要产品产能、产量目标,通过列出主要产品2015年产能、产量以及2020年预测消费量等数据,引导企业结合企业实际,科学决策、理性发展。

  为明确《规划》实施路径,将《规划》目标分解为八项主要任务,并相应提出了十大工程,以此作为《规划》实施的抓手。八项重点任务分别是:

  一是施创新驱动战略。构建一批有影响力的产业联盟,在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学品、现代煤化工等重点领域建成国家和行业创新平台,支持开展互联网“双创”平台建设。加快化工新材料等新产品的应用技术开发,培育新产品市场。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

  在此任务中提出了技术创新重点领域及方向,提出了“十三五”期间石化和化学工业重点突破的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成套技术装备。

  二是促进传统行业转型升级。严格控制尿素、磷铵、电石、烧碱、聚氯乙烯、纯碱、黄磷等过剩行业新增产能,探索建立落后产能法制化、市场化退出机制,推动落后和低效产能退出。开拓传统产品应用消费领域,扩大消费量。打造一批知名度、美誉度较高的国际知名品牌。

  在此任务中提出了传统化工提质增效工程、农用化学品优化升级工程和绿色发展工程三大工程,明确提出了氯碱、电石、染料、涂料、化肥、农药等重点子行业结构调整方向,以及石化和化学工业节能减排工作重点。

  三是发展化工新材料。围绕航空航天、高端装备、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节能环保、医疗健康以及国防军工等领域,适应轻量化、高强度、耐高温、稳定、减震、密封等方面的要求,加快开发高性能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特种橡胶、石墨烯等高端产品。提升为电子信息及新能源产业配套的电子化学品工艺技术水平等。

  在此任务中提出了化工新材料创新发展工程,分别提出了工程塑料、氟硅材料、高性能纤维、功能性膜材料、电子化学品、生物基材料、3D打印材料等领域重点开发的产品和技术。

  四是促进两化深度融合。建立石化和化学工业智能车间、智能工厂以及智慧化工园区标准应用体系,加快智能工厂和智慧化工园区试点示范。推动工业互联网、电子商务和智慧物流应用,大力推动企业向服务型和智能型转变。培育石化和化学工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新模式,构建面向石化生产全过程、全业务链的智能协同体系。

  在此任务中提出了石化和化工智能制造工程,对完善标准应用体系、开展智能工厂示范 、促进工业互联网开发与应用、培育智慧物流和电子商务等工作进一步细化。

  五是强化危化品安全管理。优化危险化学品规划与布局,推进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加快淘汰高风险产品及工艺,提高危险工艺的自动化控制水平和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实施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GHS),建立全产业链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综合信息平台,启动危险化学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试点。

  在此任务中提出了危险化学品本质安全水平提升工程,提出了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智能化改造、综合监管平台建设、实施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GHS)等工作的实施路径。

  六是规范化工园区建设。加强化工园区的规划建设,科学布局化工园区。建立化工园区规范建设评价标准体系,开展现有化工园区的清理整顿,对不符合规范要求的化工园区实施改造提升或依法退出。开展化工园区和涉及危险化学品重大风险功能区区域定量风险评估,科学确定区域风险等级和风险容量。支持化工园区开展智慧化工园区试点。

  在此任务中提出了化工园区改造提升工程, 提出了化工园区改造提升的主要工作内容,以及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建设目标。

  七是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有序推进七大石化产业基地及重大项目建设,增强烯烃、芳烃等基础产品保障能力,提高炼化一体化水平。加快现有乙烯装置升级改造,优化原料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力。加快推动芳烃项目建设,弥补供应短板。在中西部符合资源环境条件地区,稳步开展现代煤化工关键技术工程化和产业化升级示范。

  八是扩大国际合作。深入推进实施“一带一路”战略,重点推进油气资源开发、北美页岩气制甲醇和乙烯及下游衍生物、钾肥和轮胎生产基地建设。鼓励骨干企业通过投资、并购、重组等方式获得化工新材料和高端专用化学品生产技术。加快国内优势产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开拓新兴市场。加大石化和化工技术装备国际推广力度,积极推进国产技术装备“走出去”,加快工程服务输出。

  在此任务中提出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工程,提出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产能、资源、技术合作的工作重点。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石化和化学工业转型升级、迈入制造强国的关键时期,行业发展面临的环境严峻复杂,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相互交织,增长潜力和下行压力同时并存。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复苏步伐艰难缓慢,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贸易保护主义升温。美国大规模开发页岩气、页岩油,伊朗重返国际原油市场,化石能源替代技术快速发展给国际油价回升带来较大不确定性。中东、北美等低成本油气资源产地的石化产能陆续投产,全球石化产品市场重心进一步向东亚和南亚地区转移,部分石化产品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同时,“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实施,为国内企业参与国际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

  从国内看,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特别是《中国制造2025》、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的全面实施,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为石化和化学工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制造业新模式、新业态的涌现,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消费需求个性化、高端化转变,亟须绿色、安全、高性价比的高端石化和化工产品。同时,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增速换档、结构调整、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石化和化学工业进入新的增长动力孕育和传统增长动力减弱并存的转型阶段,行业发展的安全环保压力和要素成本约束日益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质增效im电竞官网、绿色可持续发展任务艰巨。

  总体而言,《规划》包括四个部分:行I现状和发展环境、发展原则和规划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工程、保障措施。《规划》分析了行业现状和发展环境,以中央最新政策精神为指导,结合行业特点确定五个发展原则和五个方面的规划目标,将规划目标分解为八项主要任务,以十项重大工程作为完成主要任务的抓手,为优化发展环境提出了深化机制改革等五项保障措施,可以简化为“五五八十五”。

  “十三五”期间,在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消费升级等因素的拉动下,石化和化工产品市场需求仍将保持较快增长。随着居民收入增加,消费习惯由“温饱型”向“发展型”转变,绿色、安全、高性价比的高端石化和化工产品的需求增速将超过传统产品。综合应用弹性系数法、消费强度法、专家经验法,预测了代表性石化和化工产品消费量。在此基础上,根据“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结合石化和化工行业转型升级的要求,提出了经济发展、结构调整、绿色发展、技术创新、两化融合等5个目标。

  工业增速目标。按国家统计局行业分类,石化和化工行业包括“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和“石油加工”三部分。其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橡胶制品业”占行业经济总量76%,“石油加工”占24%。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橡胶制品业”工业增加值的增速与GDP的弹性系数为1.46。按照“十三五”规划纲要预测的GDP增长率计算,“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与“橡胶制品业”的工业增加值增速约9.8%。“石油加工”工业增加值的增速与原油加工量增长率的弹性系数为1。2015年我国原油加工量约为5.2亿吨,预计2020年将达到6.2亿吨左右,年均增长3.5%。因此,“石油加工”的工业增加值增速为3.5%。综合考虑上述两部分增速,《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石化和化工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的目标,较“十二五”降低1.4个百分点。

  发展效益目标。经研究,《规划》选用“销售利润率”这一指标表征行业发展效益,从2015年的4.6%提高到2020年的4.9%。

  《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传统化工产品产能过剩矛盾得到有效缓解,烯烃、芳烃等基础原料和化工新材料保障能力显著提高,环境友好型农药产量从2015年60%提高到2020年70%以上,新型肥料的比重从10%提升到30%左右,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世界级化工园区和以化工为主导产业的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行业发展质量和竞争能力明显增强。

  “十二五”末,我国科研投入占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占1%左右,预计“十三五”期间科技投入会有所加大、比例可提高到1.2%左右。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日益完善,在重点领域建成一批国家和行业创新平台,突破一批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成套装备,形成一批具有成长性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万元GDP能耗下降15%、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8%、用水量下降23%的目标。在“十三五”期间,石化和化工行业一方面要推广节能技术、二氧化碳减排和捕集利用技术以及节能和中水回用技术,降低单位产品的能耗、水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另一方面要大力推动产品结构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预计可实现单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减少18%,单位GDP水耗减少23%的目标,节能降耗幅度与国民经济总体水平基本相当。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排放总量降低10%、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降低15%的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石化和化工行业相关排放标准在2015年进行了修订,按照新的排放标准,单位产品的减排幅度较大。“十三五”石化和化学工业产值预计增长35%,因此通过严格执行新的排放标准,加快推广先进适用的清洁生产和污染物治理技术,石化和化学工业可以完成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排放总量降低10%、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降低15%的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与国民经济的总体减排幅度保持一致。

  企业两化融合水平大幅提升,实现信息化综合集成的企业比例达到35%。石化和化工智能工厂标准体系基本建立,在石化、煤化工、轮胎、化肥等领域建成一批石化智能工厂和数字车间,建设若干智慧化工园区,开展石化和化工行业工业互联网试点。

  一是完善产业政策。研究编制相关行业规范条件,建立健全安全、环保、产品标准体系,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二是加强行业监管。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加大安全、环保、质量、节能等检查力度,严厉打击以次充好、假冒伪劣、逃避缴纳税款等行为,维护公平市场环境。

  三是创新体制机制。发挥市场对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推进石油、天然气、危险化学品监管等重点领域改革;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实施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建立技术创新联盟,突破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装备,建立重点领域产业联盟,促进化工新材料上下游合作。研究制定支持化工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的保险补偿机制;推动地方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加强“放管服”改革。

  四是加大政策扶持。推进银企对接和产融合作,继m利用现有专项资金渠道(专项、基金等),对产业升级、技术改造工作予以支持。适时研究调整石化和化工产品进出口关税、出口退税及加工贸易政策。加大石化和化工人才培养力度。

  五是组织实施。各地区和中央企业发展规划应与本规划做好衔接,对规划实施的阶段成果实行动态监测,并适时委托第三方开展规划中期评估,行业协会要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要做好规划的宣贯工作,要准确把握规划精神实质。社会各界应团结一心、形成合力,共同促进《规划》提出目标、任务的实现。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规划》中涉及的相关任务措施,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行业科学健康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地方人民政府要做好与《规划》的衔接,组织编制实施方案,分解细化目标,落实相关任务措施,根据情况变化对辖区内石化和化学工业发展规划进行调整。行业协会要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引导企业落实规划重点任务,做好行业自律,及时反馈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建立规划实施的动态评估机制,对规划实施的阶段成果实行动态监测,适时委托第三方开展规划中期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按程序调整规划内容。

  《规划》设立了“十二五”期间新材料产业发展的五大目标、六大重点发展领域、十大重点新材料产业基地、十项重大工程,目的是为了立足发挥已有优势、加快弥补薄弱环节、提高材料保障能力等。其显著特征有三:

  一是强调了与其他规划的一致性和协调性。作为新材料产业的第一部部级规划,在面临复杂多变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同时,《规划》紧扣国家“十二五”发展目标,在强调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规划、工业转型升级规划衔接一致的同时,还注重了与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相关规划的协调。

  二是强调了《规划》的严肃性和科学性。《规划》的编制工作历时两年,涵盖思路研究、确定框架、专题研究、文稿起草、规划衔接、征求意见、专家论证等多个阶段,并实地调研了100多家企业,分重点领域、重点地区、下游用户三个层面研究形成了200余万字专题报告,征求了120余家单位意见,直接参与规划编制的行业专家、学者、院士超过800人次。

  三是突出了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规划》任务分解落实到10项重大材料工程,细化到400项具体产品、技术和装备,并对每一种产品的主要性能指标、关键技术装备、主要应用领域等做了详细描述,使地方新材料主管部门和相关企业能按图索骥,有章可循。另外,《规划》在考虑从政策引导、政策扶持、投融资保障、创新能力建设等九个方面,对推进产学研用结合、新材料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等设定了有力的保障措施。

  一是材料生产和产品需求、产业发展。长期以来,材料与产品间的作用关系主要表现为市场对产品存在需求,进而拉动材料生产的 “拉动效应”,即“市场―产品―材料”,在这种模式下,产品开发能力是推动市场发展的主要动力。但随着高新技术产业和材料科学的发展壮大,材料与产品间的作用关系更多地表现为“推动效应”(即材料―产品―市场)和“拉动效应”的融合,在这种模式下,研发具有优异性能和特殊功能的新材料产品是基础,创造或发现市场需求可能才是决定产品应用及发展前景的核心,这意味着新材料企业不仅应关注企业自身的技术进步,还应将关注点向下游应用转移,并尽量占据产业链条上的增值点。

  二是高端与核心竞争力。产品价值微笑曲线表明,上游原材料生产、产品设计im电竞官网,和下游产品营销与服务占据产品的大部分价值,而中间制造环节占有价值的比例较小。由此似乎可以得到一个推论,即只要发展新材料高端,就可以获得产品上游的大部分价值。

  但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我们来看第五届亚洲制造业论坛年会上原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披露的一组数据:“全国有80%以上的城市将物联网列为主导产业,超过90%的地区选择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作为主导产业,选择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更为普遍。”

  在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的前期,应该充分考虑生态农业的现有资源,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人文、环境等诸多因素来规划建设。要种植就要考虑种植物的产品种植、灌溉、储存、运输,还有游客的观光、饮食、住宿等一些列设施的统筹规划设计安排。

  现阶段的生态农业园区普遍缺乏特色产品开发,很去延伸到深度现状的挖掘。因此,现今的生态农业观光园区应该以生态、农业、观光等主题作为开发农业生态的基础模式,形成独特的整体格局。

  农业生态园的指导思想就是规划设计出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的现代新型观光农业生态园区。规划设计过程涉及环境技术、生物技术、生态学、设计学、管理学等多方位的知识体系。在此体系的支撑下,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经过科学分析和规划设计,生态园区主要以生态农业的规划设计来实现现代生态农业发展带来的效益。

  在当今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中,要遵循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政府发展的引导下,突出理念特色,以可持续性发展为基本原则,提倡“保护为主,开发为辅”的设计策略方针,把握现阶段中国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势头,将农业和旅游业相互融合发展。在生态农业观光园区的整体发展中,要以生态旅游与生态农业发展为目标,以对内、对外生态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交流为重点,以丰硕的果园、优美的农田风景、自然景色等要素为依托,以生态、绿色、环保、自然为规划设计的主格调,始终坚持科学技术和艺术形式直接的衔接、融合。同时,也要重视多发问题,经济效益最大化下带来的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以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相统一的发展策略。

  在科学技术与生态理念的指导下,现代化产物的农业生态观光园区应该是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观光农业旅游园。要致力于规划设计具有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生态科研、教育、休闲、保健为一体的多功能园区,同时融入知识性、艺术性、参与性的多元化要素,把旅游观光农业培植成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片区规划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生态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要体现示范园区的性质,体现生态农业多功能模式的整体格局,从生态、农业、旅游的角度,通过生态学理念,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做好保护和挖掘自然资源、保持生态稳定和持续高效的生态农业系统,提高生态农业的社会生产力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生态农业。同时,能够对边缘地区的农业结构及其产业化发展起到带领示范性作用。

  此区域可以根据当地现存的资源来开发,围绕观光农业生态园规划的理念,充分利用周边植被、水资源、地势、风土人情,在呈现美化自然生态景观的基础上,运用艺术学、美学、园艺学等科学,开发更具特色的农业附属产品,供应游客进行观光、参与、品尝、购买、度假等多项活动,从而建立特色性的观光农业旅游项目园区。

  当下,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问题,生态、绿色、环保等话题成为热点。“绿色”无公害农副产品成为人们热捧的对象。生态园的规划建立,是进一步加强绿色有机农作物从种植、生长、销售等多个环节的透明化,让人们参与绿色有机农副产品的种植、采摘、购买一体化模式中,把绿色有机农业产品推向更加亲民的环境中,形成产业品牌。

  园区在规划建设过程是从种植、培育、销售等环节实行透明化展示过程,这样既能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生长过程的知识学习,又能展示生态园区高科技的运用,更能充分地开展对游客和学生的教育及科学普及。同时,可以把生态园区的种植流程科学化,形成一个农业技术交流培训基地,供学生实践学习。

  当前,中国休闲农业生态园产业已经成为城市边缘地带发展的特色。由于城市的大力发展,拥堵的城市让人们想要逃离都市繁杂生活的,去寻找一片静寂的田野。所以,在当今旅游业急速发展的时代,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开发是新型农业发展的趋势。

 
友情链接
im电竞·(中国)官方网站

扫一扫关注im电竞

热线电话:400-123-4567  公司地址:广东省广州市im电竞·(中国)官方网站
Copyright © 2012-2024 im电竞·(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HTML地图 XML地图txt地图   蜀ICP备2020036678号-1